影片描绘了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他雄心勃勃,决心制作一部传记纪录片,以20世纪50年代的模范砌砖工布尔库为主角,作为他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角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指控、定罪,最后恢复名誉的,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也走访了历史当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了布尔科特; 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去。甚至墓地的墓碑也没有; 不要离开Burkut ; 的名字。; 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乱期间,布尔库失去了生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踪迹了。从此,大理石人变成了鬼。; 影片的主题相当大胆,对主角; s的命运在最后由剪刀服务。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宣传一个国家机器制造的劳模神话,揭露压制自由的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对无辜者的欺骗,以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一个冷酷的现实,让人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这部电影导致安杰依瓦依达被禁止拍片多年。
我想写一篇关于大理石人的影评.这里没有影评,是我2005年1月10日从互联网电影数据库洪帆复制的。如果我们说; 战争三部曲。(《一代人》, 1955;《下水道》, 1957;《灰烬与钻石》,1958)奠定了安杰伊安杰依瓦依达在当代波兰电影和世界电影中的决定性地位;所以,他; 1合1
《大理石人》编剧/【波兰】A czibor-Rylski译/徐志仁、小张【黑白电影】以歌唱(《波兰青年劳动队之歌》上世纪50年代)为背景,展示一组黑白新闻片镜头。比尔库特(Bill Cooter),戴着鸭舌帽,穿着运动背心,正在建筑工地砌墙(近景,正面)。他笑了。他旁边有一个。
安吉瓦依达(Angie Vaida)用犀利的手法描述了博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砌砖劳模20多年的酸甜苦辣。一位纪录片女导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反复翻阅历史视频,多方采访,逐渐把博共背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偶像化手段塑造出来的劳模。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下失去了利用价值,又怎么可能在独裁的白色恐怖下被推翻和清除?
这个影评可能会有剧透模特和偶像的诞生。形象、剧本、编曲、演练、虚构、宣传、权力缺一不可。模型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但我们从小就在学校、电视、父母那里听到或看到过,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比如劳动模范,生产模范,助人为乐模范,英勇抗战模范等等。这
几天前上映了,有中文字幕,它没有; 翻译不好。吸取教训。下一次,它; 翻译前最好先看电影。续集《钢铁侠》更棒。字幕也准备好了。(如果你穿成这样,你就赢了; 我没有男朋友.我觉得女主简直美翻了。现场所有音乐盒画面感觉都那么不一致。和之前的港片一样,简直就是本片最大的缺陷.只是和《公民凯恩》一样的套路,只是结局开放,主题更深刻。一个真正清醒的人,在浩浩荡荡的洪流中,是不去追求所谓的政治地位的。
部分影评被折叠。它们为什么被折叠起来?评论被折叠,因为发表此评论的帐户行为异常。评论仍然可以阅读,对出版商没有任何其他影响。的账户。如果觉得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影业。
Man of marble employs a not so mundane narrative: it is like unearthing the past, and exhume those forgotten memories. There are two stories in the film; one embeds another,and they have a present voice and a past voice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one depi
1962年的波兰报纸上有一则小逸闻:一个衣衫褴褛的泥瓦工来到劳动就业处,但是转了一天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这家正在招工的炼钢厂只缺冶炼工人。但是办事处的人却认出了这位失业工人,他是昔日的劳动模范,已然成为历史的明星。波兰电影巨匠耶尔齐·博萨克在一次朋友
你曾是偶像 《大理石人》 Czlowiek z marmuru 年代:1977年 / 国家:波兰 / 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 主演:耶日·拉齐维洛维奇、克里斯蒂娜·杨达 你通过媒体知道的有关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吗?也许那只是官方希望你知道的那一部分而已。这部电影会让
gt; 更多影评 9篇
在原始剧本中,这位姑娘最后终于见到了布尔库特,当时布尔库特已下决心不再接触政治。这个昔日的斯达汉诺夫导演就决定影片拍到这里为止,因为她不想使布尔库特遭到麻烦。
波兰版的[公民凯恩]。虽然瓦伊达视听上不甚讲究,然而在电影媒介自反这一主题上做得极为深入,探讨了“纪录片伦理”,曝露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音乐上混用流行歌曲与合唱革命歌曲来标识时间。影片很有力量。穿着高跟鞋的杨妲扮演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导演,举手投足颇有戴爷的风范……
3.5 观感有点割裂。片中片的部分是严肃政治剧,但外层又是个配着流行音乐的法国新浪潮调调的东西,女主非常飒还壁咚制作人,一路上遇见的人反复咸猪手也毫不在意。新浪潮的特点么就会是有种不以为意的散漫,多少好像在节奏和沉重感上消解了内层的故事,当然可能这都是有意的。还有不知是否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审查制度,两层故事中的很多动因都不被描绘成是直接的state pressure,而是出于为了迎合市场机制的选...
3.5 观感有点割裂。片中片的部分是严肃政治剧,但外层又是个配着流行音乐的法国新浪潮调调的东西,女主非常飒还壁咚制作人,一路上遇见的人反复咸猪手也毫不在意。新浪潮的特点么就会是有种不以为意的散漫,多少好像在节奏和沉重感上消解了内层的故事,当然可能这都是有意的。还有不知是否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审查制度,两层故事中的很多动因都不被描绘成是直接的state pressure,而是出于为了迎合市场机制的选择。比如塑造典型是因为导演自己才思枯竭,想搞出个大爆点最后果然迎来事业转折点;比如制片人最后否决的点在于你没采到应该采到的人,进度太慢浪费了我好多资源,我这里不是慈善机构,我不能take你这个risk把我自己的声名搞坏(而不是你这个东西太敏感)。
7/10。快速剪辑与跟拍长镜头构成了一种视觉区分,布尔库特的新闻素材都是快速剪辑过的,他的大理石雕像和他最后被撤下的海报都呈现静态画面,象征工人阶级被动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这与阿格涅什卡采访与布尔库特相关的人、气冲冲地走过走廊与老师争论的手持长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明确地引导观众跟随她一起探寻真相:在布尔库特的学生作品中,排队领午餐却只领到一条鱼的工人们,愤怒中向官员扔鱼,但这段工人反抗当局的...
7/10。快速剪辑与跟拍长镜头构成了一种视觉区分,布尔库特的新闻素材都是快速剪辑过的,他的大理石雕像和他最后被撤下的海报都呈现静态画面,象征工人阶级被动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这与阿格涅什卡采访与布尔库特相关的人、气冲冲地走过走廊与老师争论的手持长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明确地引导观众跟随她一起探寻真相:在布尔库特的学生作品中,排队领午餐却只领到一条鱼的工人们,愤怒中向官员扔鱼,但这段工人反抗当局的无声影像因‘‘技术原因’’无法公映,同样是布尔库特在一个轮班内破纪录地砌满上万块砖的政宣片里,不会看到拍摄当天导演强迫他塞进过盛的早餐,请理发师给他刮胡喷香水,叮嘱他干活时要表演得轻松不吃力,更荒诞的是为增加成片效果,伪造了他的婚礼、隐去了砌砖前他在胸前比划十字的真实信仰,展示了官方影像对现实的操纵性。
这是1977年的波兰电影,但是讲述的又不只是波兰。这样的电影很好,但是你不一定要看,因为它太过沉重;但是,至少你要明白,那个年代有无数的荒谬故事,我们不能忘却。
详情Copyright © 2008-2018